2009年8月13日

台灣河川問題之ㄧ

文/陳紹奎
台灣河川反應著全面性的環境問題
水土保持出了問題 可以在河川水流榮枯之間發現
環境被污染 可以由河川檢驗得知
生態失衡 可在河川物種消失發現

◆台灣環境問題之始
台灣於二戰末之日本政府及國府遷台初之三十年間,以『人定勝天』的精神,逢山開路遇河架橋,應戰時之需深入崇山峻嶺,砍伐全台75%之原生林木,為台灣水土保持破壞之元兇,八七水災與次年之八一水災,初嘗『勝天』的惡果,洪災土石流始肇於焉,連年不絕。在原始森林砍伐殆盡之後,台灣積極推展工業,農業成為支援工業的後勤補給,全面性的開發平原、山坡、河床與谷地作為農耕用途,將濕地、灌木林等荒野區域剷除原有植被,使台灣自然生態環境千瘡百孔。

早年因環保意識未開,為了商業與經濟利益,向前直衝觀前不顧後的工業政策,讓工業廢棄物任意棄置於山林水澗與大氣中,更加深了台灣環境的沉痾,以致環境資源的快速流失,維護自然資源便成為台灣永續經營首要之務。

『永續』乃現今普世顯學,其目的在於「能滿足當代的需求,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」,並且要建構在「環境保護、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義」三大基礎之上。台灣地狹人稠,自然資源不足,天然災害頻繁,過去錯誤政策的傷害,所以對追求環境永續發展而言,比其他國家更具有迫切性。

過去台灣體制教育在環境保護方面向無著墨,在各民間團體與政府的努力下,近二十年來環境教育才逐漸被正視,但社會上仍充斥趨利興弊視為正途的誤謬,百年樹人始於育苗,環境的永續發展首重教育實踐,次為應急的對策,宜以雙線並行。環境教育為根本解決之道,但教育需長期耕耘非一蹴可及,在積極投入環境教育之餘,另需研擬環境對策,以解決環境沉痾以及新生病灶等當務之急。

河川是大地血脈,如同母親一般呵護並孕育著大地。老子說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」。正映著現代對河川的認知,上善若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,所以它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維持系統,維持著地球的生態體系。早年由於政府缺乏完整的國土規劃,使得環境過度開發,以致維持生態系統的河川受到嚴重的傷害,加上對於廢棄物與汙染物的棄置與排放未做適當管制,使得工農畜牧與生活廢棄物大量排入河川,有些工業廢水甚至夾帶有毒物質,大量毒物注入河川,使河川生態受到莫大傷害。

沒有留言: